镇安县创新推行涉农项目资产“易权到村”“3335”管理模式,拓展了农村治理新路径-商洛市人民政府 英国365bet官网_365bet世界杯欢迎您_365bet备用器下载

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政务动态 -> 区县资讯 -> 正文
        镇安县创新推行涉农项目资产“易权到村”“3335”管理模式,拓展了农村治理新路径
        发布日期:2023-02-28 09:50 来源:商洛日报 浏览次数:


         

        镇安县云盖寺镇岩湾社区村集体设施农业基地

         

        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

         

        镇安县青铜关镇磨石沟欢乐农场

        近年来,镇安县探索推行涉农项目资产“易权到村”“3335”管理模式,即:紧盯“三个环节”、聚焦“三有目标”、创新“三种途径”、做到“五个明确”,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“管什么”“谁来管”“怎么管”“咋持续”的问题。全县“易权到村”涉农项目资产共10大类113项1400多个34.2302亿元,筹措管护资金7349万元,选聘管护人员6740人,厘清了资产权属,夯实了管护责任,实现了由分散管到集中管、行业管到群众管、被动管到自觉管的“三个转变”,做到了村有、村用、村管,拓展了农村治理新路径。2022年12月,该模式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。

        管护好公共基础设施成难题

       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,是一个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山区县、革命老区县,也是陕西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,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,总人口30.26万人,其中脱贫人口78119人。该县立地条件差,群众居住分散,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、成本高,脱贫攻坚期间,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,在农村建设了一批涉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,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但是如何管护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。经调查,该县“易权到村”之前有80%的村级水利工程设施、文化设施、健身器材闲置,有536条1390多公里通村路、产业路、通组路缺乏养护,147个农村幸福院无人管理。针对这些问题,该县边探索边总结,创新管理体制,优化工作流程,探索推行涉农项目资产“易权到村”“3335”管理模式,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“管什么”“谁来管”“怎么管”“咋持续”的问题。

        打通堵点补齐短板

        该县紧盯“三个环节”,解决“管什么”的问题。一是摸清底数。坚持自上而下,县级部门对账,镇村核实,达到“资金清、项目清、资产清”。自下而上,村级调查摸底,镇级组织对账,达到“资产清、项目清、资金清”。“两线合一”,甄别数据,建立完善涉农资产清单。截至目前,全县形成涉农项目资产62.12亿元。二是建立台账。将全县涉农项目资产按经营性、公益性和到户类进行划分,目前,已将经营性资产3.41亿元、公益性资产30.82亿元、到户类资产28.03亿元全部纳入台账管理。三是做好移交。按照“谁(组织)实施谁移交、谁受益谁登记、谁主管谁监管”的原则,由项目实施部门负责资产移交、项目实施所在地镇办政府进行资产确权登记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资产监管。目前,全县已确权移交资产34.2302亿元。

        聚焦三有目标,解决“谁来管”问题。一是有人管,对农村涉农项目资产逐一明确所有权、使用权和管理权,确保出现自然灾害时,有人及时排危抢修;出现人为破坏,有人代表集体进行制止和索赔;出现使用故障,有人及时维修养护;出现资产闲置,有人引导正确使用,解决了“有人用、无人管”的问题。二是有钱管,以财政投入为主,社会、商业、民间资本投入为补充,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,实现人员管理有报酬、损坏维修有资金、灾后恢复有保障,解决了“有钱建、无钱管”的问题。三是有机制管,对每一类涉农项目资产都制定建设、验收、移交、管理、监督等相关制度,夯实县、镇、村、户四级责任,强化管护责任履职考评,根据考评结果兑付管护报酬,解决了“多头管、管不好”的问题。

        创新三种途径,解决“怎么管”的问题。一是专责管护。通过实施“十员五岗”管理制度,按照政治思想好、群众基础好、业务技能好、奉献精神好、身体素质好“五好”标准,优先考虑“三类人员”家庭劳动力,就地就近就业选聘管护人员。全县共选聘一线管护人员6740人,其中县级统一选聘3880人、镇村自聘2860人,确定管理岗负责人740人。二是义务管护。组织发动村民投工投劳,定期义务管护河堤、道路等基础设施,激励引导群众定期清扫保洁自家院落、房前屋后等区域的环境卫生。如镇安县按照多花心思少花钱的思路,将全县1024个村民小组细化成3854个片区,采用AB岗的方式,选优配齐片长,通过“人盯人+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全县建成秦岭山水乡村示范点35处,示范村15个,口袋公园232个、生态停车场56处,绿化美化112万平方米,安装路灯5240盏,硬化入户道路182.4公里,创建“五美庭院”1800户,达到面上干净、线上美丽、点上精彩的效果。三是市场管护。对污水处理、垃圾清运等村级无力承担的管理任务,逐步引进专业团队、专业公司承担,采取年度包干、定期处理等方式予以解决,所需费用从专项资金中列支。全县新开发村保洁员、垃圾清运员等岗位2363个,聘请保洁管护人员3850人,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972吨、田间杂草残膜2.79万亩,清理河道350公里,改造提升公厕75座,补齐了人居环境短板。

        做到五个明确,解决“咋持续”的问题。一是明确范围。将各级财政投入建设的村内道路、小型水利设施、幸福院、卫生室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、村级活动场所、路灯、公厕、垃圾污水处理设施、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10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全部纳入管理范围。二是明确权属。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出具产权移交书,将产权移交到村,村“两委”会负责日常管护,实现村有、村用、村管。三是明确标准。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行业规定,制定具体的管护标准,逐类明确“怎么管”“管到什么程度”。四是明确资金。采取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、行业部门补助一点、县级财政筹措一点、村集体经济列支一点、社会组织募捐一点、购买保险理赔一点、向服务对象收取一点、投工投劳折算一点“八个一点”的办法,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。五是明确责任。县上成立由县长任组长,副书记、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协调、指导等工作;镇办成立由镇长(主任)任所长的管理所,负责监督、考核等工作;村(社区)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任站长的管理站,负责组织、实施等工作。

        让项目资产持久发挥效益

        自推行涉农项目资产“易权到村”“3335”管理模式以来,实现了“四个转变”,确保项目资产持久发挥效益。

        实现了由分散管向集中管的转变。过去,涉农项目资产实行部门条块分割管理,绝大多数是“谁投资建设、谁拥有产权、谁负责管理”,往往存在部门“鞭长莫及”管不了、管不好问题。该机制实行以来,统一把涉农项目资产易权到村集中管理,做到了有人管、管得好。

        实现了由行业管到群众管的转变。过去,涉农项目资产由主管部门建设,受益群众使用,往往存在主管部门只建不管、受益群众只用不管的问题。该机制实行以来,统一把涉农项目资产易权到村,做到了谁使用、谁管理。

        实现了由被动管到自觉管的转变。过去,涉农项目资产主要由主管部门管理,由于没有专门人员、专项经费,看似有人管、实则无人管,往往存在群众反映强烈了才去问、才去管的问题。该机制实行以来,统一筹措了管理经费、配备管理人员,做到了有经费、专责管。

        实现了短收益到久见效的转变。过去,涉农项目资产没有稳定资金来源、规范制度保障,始终处于低水平、无序化管理状态。该机制实行以来,划清了资产权属和管护责任,明确了管护内容、管护标准,规范了制度保障,让群众能干的事自己干,政府不包办代替干,做到了建得好、久受益。(商洛市委改革办 镇安县委改革办供稿)

        打印文章】  【关闭窗口

        扫描打开手机端